admin 发表于 2020-10-20 20:56:51

荣格特別提到了盥年的无意识幻想


荣格特別提到了盥年的无意识幻想。孩童两三岁的那个阶 段也被叫作泛灵论的阶段,在此时的认知世界里,他们分不 清楚什么东西是有生命的,什么东西是无生命的,他们会认为 人类、猫狗和布娃娃都是有生命的,两三岁的孩子经常对着自 己的布娃娃说话。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,如果你平平 安安地成长,心理状况没有出现大问题,你就会自然地过渡到 下一个心理成长阶段。事实上,人的心理成长就是这样的,每 一阶段都会有一个成长的需求,如果你一个接一个相对正常地 完成了这些成长过程的话,你就会成为一个相对来说心理健康 的人。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平安顺利地长大,有的人没那么走 运,比如说,一个人小时候遭遇过家暴,内心深处可能留下了 一些恐怖情绪,虽然日后他看上去好像已经无碍了,和父母的 关系也改善了,但是这些情绪会一直留在他的心中,潜移默化

地影响他触活。泰酸个贿侧健广告,借两岁孩子的 视角去呈现家暴时的父母,孩子眼中的父母就和恐怖电影麵 厉鬼-样二大家不要觉驗只是艺軸夸张,—个两岁的孩子
内心中麵面可能真的是这样的。那种画面不是客观现实 是心理现实。 ’
我有-个朋友,在上初中的吋候父母先后离世了。她是个 非常善良懂事,也非常优秀的学霸型少年,成年后在工作上 也非常出色,双料学士,理科博士。按理说她是个非常理性和 严谨的人,平时处理问题也并不情绪化,但是一到谈恋爱的时 候,假如对方不接电话,或者没能及时回复她的消息,她就会 焦虑到崩溃,给对方打连环夺命 “031丨”(电话),自己坐在那 里,能从对方不接电话联想到生死。
我曾经用一些方法帮她探寻过她的内心世界,最后从谈恋 爱这件事一直追溯到她对少年时父母去世的看法,这时她才知 道,原来在她的潜意识里一直有一种被父母抛弃的感觉。这么 多年来,她在理性意识层面可以很客观地理解父母先后离世这 件泰,但内心世界里的情感记忆并非如此,那种被抛弃的恐惧 一直留在她的心底。一旦爱人不接电话,她虽然在理性上知道 对方可能是在开会,但情绪却会像打开了闸门一样泛滥出来。
这种情结可以说是她的一个核心情结。自己最爱的人、最 依赖的人千呼万唤不回应,这种情景就类似于她认为父母抛弃 她而去的那个情景,这个时刻也成了她的扳机点。核心情结再

加上一个扳机点,通俗地理解就是一旦情景类似,就像扣动了 扳机,潜在的情绪情感由此爆发。一个人在情绪情感爆发的时 候,你能跟他讲逻辑吗?他已经丧失理性了。情绪情感的问题 还是要在情绪情感的层面解决。
我自己也是有扳机点的,这也是我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 逐渐了解到的,非常布意思。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,说到自己 的死亡意象。比如,在下楼的时候,眼前出现我滚下楼梯、摔 成半身不遂的场景;在马路上骑自行车的时候,会想到自己被 大卡车卷到车轮下的场景。这些都是瞬间闪出又消失的画面, 全部来自我的一个核心情结,即我非常害怕无常,害怕意外发 生,但我不是怕死,我是怕被卡在一个半死不活的状态里。这 是因为在我年少时,父亲突发脑出血,导致半身不遂,最后卧 病在床十七年,我的头脑中闪现的不是我最后真的死亡的画面, 而是诸如高位截瘫这种场景。:lol
这个情结埋在我的心底,实际上对我的生活有非常大的影 响,它造成了我悲观主义宿命论的处事方式,很多事情并不是 特别努力去争取,也不会去和人竞争,更不会积极地去发展自 我,因为我内心深处有一个十来岁的少年,对命运无常充满悲 观和恐惧。
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,我们最后得到了心理的这个画面, 它是非常非常宝贵的。大家不要随便对自己说,这个也很正常 吧,那个就是习惯吧。有的时候,这些正是你撕开自己内心世

界的一个口子,不要让它们随便过去,可能往下再走—走,看 一看,就打开了你认识自我的一道门。当然,知道自己有某个 扳机点,并不是最终的目的,我们要知道它是怎么运行的,以 及它怎么影响你的行为,乃至决定你的人生。为什么叫“核心 情结”?因为它对你的影响很大,使你成为今天的你,或者是 让你有些事情不敢去做,或者是让你把一些事情搞砸。好的 核心情结咱们不说,那个不好的核心情结,如果你能发现, 能面对它的话,一定会受益的。也许你会变得勇敢一点儿, 也许你会变得更积极向上一点儿,更努力一点儿,更喜欢活着 一点儿……这些都有可能。当然了,这些都是后话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荣格特別提到了盥年的无意识幻想